【健康科普】儿童发热!出红疹!应警惕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普通型
(1)发热:体温多在38.0摄氏度以上;
(2)咽峡炎:表现为扁桃体发炎,严重的可以有化脓;
(3)典型的皮疹:表现为全身皮肤充血潮红,口鼻周围皮肤没有潮红,散在或密布鸡皮样皮疹,伴痒感,初期为草莓舌,后期为杨梅舌,恢复期出现脱屑或脱皮。

潜伏期
最短1天,最长12天,通常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前驱期
发热,体温可达39℃,多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咽峡炎可与发热同时出现,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出血,并可伴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出疹期
多在发热第二天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及全身。
典型皮疹表现为在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线状,称为“线状疹”(Pastia线/帕氏线)。


与出疹同时可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覆盖白苔,而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

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照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多于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一周。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
浓毒型
比较罕见,患者咽部及扁桃体渗出物多,往往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邻近组织还可引起
败血症。
中毒型
此型少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明显,有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甚至感染性休克。
外科型
本型包括产科型,由病原菌经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故没有咽峡炎。皮疹始于伤口或产道周围,然后延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3周,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给予软食,鼓励并帮助患儿进食,供给充分水分,以利散热及毒素的排泄。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温水清洗皮肤(禁用肥皂水),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脱皮时勿用手撕扯,可用消毒剪刀修剪,以防感染。皮肤瘙痒较重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局部。
维持体温正常:高热时给予适当物理或药物降温,但忌用冷敷或乙醇擦浴。
1.注意个人卫生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或触摸扶手或门把手等公共设施之后;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盖口鼻,之后应彻底洗手。在疾病高峰期,家长应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到这些地方逗留应戴口罩。
2.发现疾病、适当隔离
在发现周围有猩红热病人的时候,家长要对孩子的身体变化情况多加注意,一旦发觉孩子有发热或者皮疹的症状,请注意休息,不要让孩子上幼儿园或上学,如果病情持续应带口罩到正规医疗单位就诊。
3.均衡饮食、增强体质
家长们需督促孩子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到空气清新的室外散步跑动,不要让孩子长期呆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
此外,合理安排饮食,为孩子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对于预防猩红热也很有好处。
END